最近幾天秋老虎仍然是非常的可怕,中午出去稍微走一走就會渾身是汗,何況是需要在太陽底下工作的人,真的是非常佩服!在台灣天氣越來越熱的現在,即使已經是十月了還是會遇到中暑的病人。尤其台灣最近各項運動賽事如鐵人三項、馬拉松等蓬勃發展,大家需要更注意熱傷害的威脅。今天就來跟大家講講熱傷害有哪些分類以及如何治療?
治療:盡快移動病人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將下肢稍微抬高,移除病患身上的衣物之後患者通常會自行恢復。如果病人意識清醒之後可以給予口服電解質液或冷水補充,但是如果意識持續不清或一直嘔吐則需送醫治療。
治療:一般大都不需特別治療,可以使用彈性襪或是將腿抬高高過頭部,不建議使用利尿劑。
熱昏厥
症狀:在熱的環境下暴露幾個小時之後因為周邊血管擴張,而導致腦部血流不足產生的突發性眩暈或昏厥,一般來說會自行恢復。可以觀察到患者的體溫是正常的,合併皮膚濕冷、脈搏加快但是微弱且收縮壓通常小於100mmHg。治療:盡快移動病人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將下肢稍微抬高,移除病患身上的衣物之後患者通常會自行恢復。如果病人意識清醒之後可以給予口服電解質液或冷水補充,但是如果意識持續不清或一直嘔吐則需送醫治療。
熱水腫
症狀:在熱的環境下暴露幾天之後所產生,因為肢體皮下血管擴張跟組織間液蓄積所造成,形成四肢水腫。常見於來自寒冷國家的健康旅行者以及搭長程交通工具後的老年人。需注意的是通常雙下肢都會腫脹,如果只有腫一邊而且合併小腿肚疼痛須懷疑是否靜脈栓塞或其他疾病。治療:一般大都不需特別治療,可以使用彈性襪或是將腿抬高高過頭部,不建議使用利尿劑。
抽筋
症狀:從事劇烈運動或工作大量流汗之後,因為未補充電解質而只補充水分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而引起抽筋。患者通常意識清楚,皮膚濕冷而肌肉有局部壓痛或僵硬、抽筋的現象。
治療:移動病患到陰涼處,給予含鹽冷水(一茶匙鹽配一公升冷水),如果不行可用鹽碇但還是要鼓勵病人喝水來配,最好使用電解質液(只補充到鈉有時怕不夠),一般來說痙攣就會慢慢停止。也可搭配30~60秒的拉筋來幫助肌肉放鬆,此外在賽前也可以在要喝的運動飲料裡多加半茶匙的鹽來預防熱痙攣的發生。
新研究:最近有一些新的研究顯示其實抽筋不一定跟電解質或水分喪失有關,而是因為神經過度興奮所造成,目前市面上有些產品應用這類研究做成飲料,號稱可以透過調節神經興奮狀態來達到避免抽筋的目的,不過仍需更多證據來證實。
新研究:最近有一些新的研究顯示其實抽筋不一定跟電解質或水分喪失有關,而是因為神經過度興奮所造成,目前市面上有些產品應用這類研究做成飲料,號稱可以透過調節神經興奮狀態來達到避免抽筋的目的,不過仍需更多證據來證實。
熱衰竭
症狀:在炎熱環境下因為過度流汗引起水分及電解質的不平衡而造成的輕微休克現象。患者體溫可能上升、皮膚濕熱出汗、呼吸喘、血壓降低、脈搏加快但是微弱、頭暈頭痛、口渴倦怠、尿量減少及臉色蒼白。
治療:跟熱昏厥差不多,其實嚴格來說就是嚴重程度的差別。給予的電解質液及冷水可能需要更多並注意病人體溫是否逐漸下降,如果沒有改善(超過30分鐘)需送醫治療。
中暑
症狀:在濕熱環境下因為無法有效散熱導致體溫持續升高(中心體溫>40度),而造成細胞壞死併多重器官衰竭。患者常見意識混亂、噁心嘔吐、過度換氣及視力模糊,又可以分為:
典型中暑(體溫過高而且合併脫水、沒有汗):因為太大量流汗而使身體脫水之後造成無汗可蒸發來降低體溫。常見於老人、小孩、肥胖、酒精濫用及慢性疾病的病人身上。
運動型中暑(體溫過高但未脫水、有汗):因為在溼熱的環境下進行劇烈的運動,濕度太高而汗無法有效蒸發來降低體溫。常見於軍人及運動員身上,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的機率更高。
治療:這邊針對運動型中暑來說明,立刻降溫是最重要的。馬上將病人移動到陰涼的地方、除去身上衣物增加散熱,希望可以在30分鐘內將中心體溫降到40度以下,一小時以內降到38.9度以下可以增加患者存活率。全身冷水浸浴是最好的,但是要注意保持病人頸部跟頭部在水面上,並且維持水溫不超過15度而且要隨時攪拌。如果在外全身冷水浸浴有困難的話,可以在患者的頸部、腋下及鼠蹊部放置包毛巾的冰袋,並且使用冷水毛巾(15度左右)全身擦拭加上電風扇在降溫方面有不錯的效果,或是使用冷水噴霧持續噴灑病人全身也可以。不建議使用酒精擦拭全身因為有可能會異丙醇中毒,另外也不需給予患者退燒藥物因為成效不佳反而增加肝腎衰竭風險。
危險因子
熱傷害有一些常見的危險因子大家可以看一下,在從事炎熱活動前盡量注意:
要避免熱傷害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預防,在炎熱的季節戶外運動最好選在清晨或黃昏。另外可以慢慢增加身體的熱適應,在高溫暴露前10~14天開始慢慢增加運動的強度以及時間。另外在運動前1小時最好先補充500ml的水分,運動期間每15~20分鐘補充100~200ml的水分,在運動後體重每減輕1kg需補充200ml的水分,避免體重變動超過2%,維持尿液的顏色在清澈至淡黃色。
另外一個要注意的是體感溫度!因為其實我們排汗散熱效率好不好跟周圍的濕度也有關係,所以濕度越高相對體感溫度越高。看下圖舉例,如果今天台北市氣溫是33度,但是濕度是70%的時候,體感溫度就是39度!!!不過這是簡易版,因為體感溫度目前氣象局所使用的是Apparent temperature,還要考慮風速下去。但是基本上黃色的部分就是要注意的,可能會熱衰竭或熱痙攣,紅色的部分就要小心熱中暑了!
也有一些藥物會增加熱傷害的風險,大家也可以參考一下,在使用上要特別的小心!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熱傷害無所不在,不過最重要的是要預防!在參加任何賽事的時候要量力而為!另外如果出現頭暈、頭痛、倦怠、噁心、視力模糊或是意識不太清楚的時候請立刻尋求幫助並且停下來,不要再逞強!
家庭醫師劉奕關心您!
家庭醫師劉奕關心您!
參考資料:
1. JAMES L. GLAZER, M.D., Management of Heatstroke and Heat Exhaustion, Am Fam Physician. 2005 Jun 1;71(11):2133-2140
2. 謝昌成, 運動型中暑,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26卷第12期
3. 許玉金, 台灣體感溫度初步分析中央氣象局104年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
4.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4版,熱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