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首圖放個大腸的圖好像有點噁心,所以找了一個隧道的圖來做示意。大腸癌在近年來逐漸增多,目前是台灣癌症十大死因的第三位。而由於大家飲食習慣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生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跡象。大腸癌的治療其實篩檢非常的重要,在第一期發現的話幾乎存活率可以在九成以上。在台灣目前推動的四癌篩檢中,有免費提供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不過除了這個之外,有一些特別的族群會再建議做加強的檢查,今天就要跟大家來聊聊這個部分。
大腸癌的危險症狀與免費的癌症篩檢
大腸癌家族史或是有進階腺瘤家族史的人
目前知道大腸癌高度跟遺傳相關,所以有家族史的人要特別小心,詳細的情況如下表: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
因為這兩種疾病都會使你的腸胃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所以罹患這兩種疾病的病人一生大約會有5%的大腸癌發生率。所以這個族群的人會建議在症狀開始出現的8~10年後就應該開始每1~3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一般這兩種疾病症狀開始約30~35歲,平均診斷年齡約40~50歲,盛行率大約是11~12/100000左右。比較特別的是,如果你又合併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的病人,會建議每年要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
這一群人比較特別,一般可以靠臨床病史或基因分析診斷。大部分在45歲時被診斷,這群人終生約有75~80%大腸癌的機率,占了大腸癌整體人數的2~4%,發生率大約是1/440。由於這群人是基因變異,所以他的息肉特別容易變成大腸癌,而且惡性化的速度非常快,另外也容易有子宮內膜、卵巢、胃、胰臟、泌尿道等的癌症。所以會建議這群病人從25歲開始就要每年做大腸鏡檢查。如果是一等親有這種病史,會建議要從25歲開始每1到2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或是比家族中最早癌症診斷那人的年齡早五歲開始做大腸鏡檢查,至少做到75歲。另外,由於這個疾病造成胃癌的風險也會變高,所以家族成員應該從50歲或一樣最早癌症診斷那人的年齡早五歲開始每兩年做一次胃鏡檢查,直到75歲。
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
這群人的特點就是會長出大量的息肉,通常超過100顆以上,而且皆屬癌前病灶。常見症狀開始在36歲,39歲時常會被診斷出來。如果不處理,到45歲時約有87%的人會得到癌症。所以會建議從10歲開始每1~2年做乙狀結腸鏡檢查,如果一旦發現息肉,就做好考慮接受預防性的大腸切除,不然就要密集追蹤,每年都要做大腸鏡檢查。
MUTYH基因異常
MUTYH基因在體內主要是負責DNA的修復,所以這個基因變異就很容易發生癌症。這群病人50歲時癌症發生率約為19%,60歲時上升到43%,等到70歲時就接近100%。這種族群就會建議從青少年到25歲左右時開始每1到2年做大腸鏡檢查,同時因為這群人也很容易有胃癌及十二指腸的癌症,所以大約從20~25歲時就應該開始每1~5年做胃鏡檢查。
Peutz-jeghers syndrome(黑斑息肉症候群)
這群病人在全身黏膜如嘴唇、口周以及口腔黏膜會有黑色素沉積,同時胃腸道會有多發性息肉及很明顯的家族病史,另外由於會長很多息肉,所以患者也會很常發生腸套疊的情形,大概從10幾歲開始就會有症狀。這群人會建議8歲的時候做一次完整的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如果有息肉,則每3年至少要做一次完整的消化道內視鏡。如果8歲時沒有發現息肉,則可以等到18歲時再開始每3年做一次檢查。內視鏡檢查的目的除了發現息肉之外,重點是要盡可能地把所有息肉切除以免病變。另外在30~35歲開始,應該要每1至2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看有無胰臟腫瘤。25歲開始,也要每年乳房攝影。女性從18~20歲開始每年做子宮頸抹片,而男性從10歲開始也應該要每年檢查睪丸。
無柄鋸齒狀瘜肉增生(Sessile Serrated Adenomatous Polyposis)
如果這種息肉在乙狀結腸超過5顆且有兩顆超過1公分,或是你有家族史且又長這種息肉,或是長超過20顆這種息肉,那你就要小心,這種病人在診斷的時候通常25~70%就已經有合併癌症了,通常在44~62歲時被診斷出來。會建議說每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必要時考慮大腸切除。另外如果你的一等親有這種病史,會建議從40歲開始做大腸鏡,或是比家族中最早診斷那人的年齡早10歲開始做大腸鏡檢查,之後最少每5年一次。
所以,不要因為害怕檢查出什麼而不去做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最重要的。有家族史的病人或是特別的族群要更加留意,自己的身體還是要自己好好來顧歐!
家庭醫師劉奕關心您!
參考資料:
1. Thad Wilkins, MD, MBA,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in Individuals
at Increased Risk, Am Fam Physician. 2018;97(2):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