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夏天愈來越熱,時序進入夏季就代表台灣又要面臨各種病媒蚊傳播疾病的挑戰了。最近的新聞說日本腦炎的疫情突然升高,雖然說看下圖的統計表好像還好,不過 每年的5~10月是流行的時間,6~7月更是進入高峰期 ,大家還是要小心!今天就來替大家講講日本腦炎以及日本腦炎疫苗! 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之所以叫做日本腦炎就是因為這是日本人在1930年代分離出來的病毒株,所以因此命名。 傳染方式及流行地區 日本腦炎是由病媒蚊傳播的疾病, 臺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 為主要的傳播媒介,在台灣各個縣市都有病例報導過, 傳染範圍遍及全台灣 。豬以及鳥類及許多動物因被帶有日本腦炎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而未帶病毒的病媒蚊則在叮咬動物的時候受到感染( 在台灣尤其是豬,在豬的身上病毒會大量繁殖 ),最後這些病媒蚊再去叮咬人因此就傳染到人的身上了,不過人跟人的接觸是不會直接傳染的。 至於流行的地區大家可以看看下圖, 顏色比較深的地方就是流行地區,台灣也在其中 ! 流行病學 台灣自 1968年實施全面幼兒日本腦炎預防接種以來 ,病例逐年減少。近10年(2008至2017年)報告 病例發生率大約為10萬分之1左右 。而自1998年以來, 九成以上的確定病例年齡在20歲以上,臺灣日本腦炎病例轉以成人為主 ,應該是與小時候幾乎都有接種疫苗有關。 臨床症狀及治療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無明顯症狀,潛伏期5~15天不等, 約有小於1%的感染者(大多是老人或小孩)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 。 有症狀者通常一開始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燒、腹瀉、頭痛或嘔吐等,症狀輕微者的臨床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或不明原因發燒。嚴重者則出現意識狀態改變、全身無力、高燒、局部神經障礙(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運動障礙、帕金森氏症候群(Parkinsonism,因錐體外系統功能受損,而有面具樣臉、齒輪狀僵直、舞蹈手足徐動症)、神智不清、對人時地不能辨別等,甚至昏迷或死亡。 日本腦炎的致死率約20...